【瑞象视点】顾铮:日常与非常——都市摄影 | 《当代摄影文化地图》连载(五)
顾铮老师的新书《当代摄影文化地图》已于今年早些时候上市了。这本三百四十多页的书涵盖了摄影理论、中外摄影表现、当代摄影、摄影的制度、摄影的展示与传播、摄影的市场与保存及摄影的教育七个方面,其中既包含了严谨的论文,也有轻快的写作和议论。瑞象馆有幸获得授权,将从中选取部分章节连载,以飨读者。
文/ 顾铮
图片来自本书及网络
日常与非常——都市摄影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宣布发明了摄影术。此时,西方社会也正好经历着城市化的过程。也许可以这么说,摄影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与西方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发生了一种密切关系。西方现代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极大地改变了西方现代社会的结构与形态,而在此过程中成形的一些巨大都市则更成为了现代社会实践与文化创造的一个动力机制与源泉。城市化在改变了生活于都市中的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知觉方式的同时,也彻底改变了城市中的人的心理状态。
当摄影的这种观看与呈现方式辅之以如报纸、画报等现代平面传播手段,作为一种现代图像传播生活方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时,也终于让虽然时时面对都市却无暇观看城市的都市中的人认识到了摄影的力量与可能性,甚至也唤醒了通过摄影来达成社会改革的意识与通过摄影来展开自我表现的意识。同时,摄影出现后,艺术地呈现都市与表达城市生活感受的任务,自然也历史性地落在了摄影家的肩上。
都市摄影可以粗略地分成两类:以都市为对象的记录文献性摄影和寻找与都市对话的表现性摄影。当然,在有些摄影家那里,这种分类往往失效,比如像安德烈·柯特兹(1984—1985)这样的摄影家,其实就难以把他归类。
在19世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都市生活受到摄影的集中关注,也许要等到英国人约翰·汤姆逊(JohnThomson,1837—1921)于1887年与新闻记者阿道夫·史密斯合作的《伦敦的街头生活》的出现。这是被称为第一本社会学意义上的观察现代城市生活的摄影图书。汤姆逊把镜头直接对准城市中的贫困现象,第一次主动赋予摄影以展示社会问题的责任感与权利。到了1900年,另一个英国人托马斯·安南(1829—1887)出版了名为《格拉斯哥的街道》的摄影集。这是一个由格拉斯哥市政府提议的摄影项目。安南的摄影既以相当篇幅揭示了一座工业城市中的贫困问题,也着力展示城市的空间形态,给后人了解资本主义城市社会发展经历提供丰富的视觉线索。
约翰·汤姆逊,一个抱着孩子的女人
约翰·汤姆逊,街头医生
约翰·汤姆逊,刷鞋童
约翰·汤姆逊,在伦敦诺丁山拉蒂默路附近营地的吉普赛大篷车
约翰·汤姆逊,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区的军方召募
约翰·汤姆逊,圣吉尔斯的廉价鱼
与此同时,法国人欧仁·阿杰则展开了对老巴黎的全面记录。他的工作,我们已经在纪实摄影的样式中加以介绍,但也无法不放在都市摄影的范畴中加以审视。阿杰的工作,使得对于城市的全方位关注成为了一种记录模式与工作方式。后来的美国摄影家贝雷妮丝·阿博特(1898—1991)对纽约的拍摄,就是将阿杰的观念与手法移植到记录纽约城市变化的工作中。
贝雷妮丝·阿博特(Berenice Abbott)与道格拉斯·列维尔(Douglas Levere)作品
来自匈牙利的安德烈·柯特兹,用相机记录了20世纪30年代的巴黎,其照片的基调明快,洋溢着一种对都市生活的好奇心。他的每张照片都如一首隽永的短诗,道出一种惊喜与欢悦。他的照片犹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地进入观者的眼睛与内心,展开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即使后来到纽约长期不受赏识,他的照片仍然保持一种温馨的暖意,使我们看到生活于冷酷的都市生活中的摄影家,仍在不懈追求经久不灭的人性与诗意。
1933年,一本奠定布拉塞(1899—1984)的摄影史地位的摄影集《夜巴黎》诞生了。从此,布拉塞这个名字成为“夜巴黎”的代名词。尽管当时夜间摄影还有技术上的限制,但他还是将巴黎之夜拍得出神入化。布拉塞以坚毅的意志与耐心从各个方位将罩在巴黎身上的面纱一层层地揭开,逐渐接近巴黎这个神秘都市的核心,让我们终于可以通过他的照片感觉巴黎的体温、呼吸与脉搏。布拉塞之后,用摄影呈现隐匿着大部分都市生活秘密的另一半时间终于成为可能。
布拉塞
布拉塞作品
奥地利人莉塞特·莫德尔(1906—1983)于1938年来到美国后在纽约下东区拍摄的流浪者与穷人的反英雄主义影像,不啻是对当时生活画报式的照片的一种讽刺。她执拗地凝视都市生活中丑陋现实的照片,不仅是对现实的一种无情讽刺与揄揶,也是一种摄影美学观念的表达。莫德尔的街头摄影,将镜头对准了常规意义上的美的对立事物,或者说永远地将常规意义上的美撇在了自己的镜头后面,为都市摄影的美学趣味打开了新的面向。
到了20世纪50年代,街头摄影迎来了黄金时代。索尔·莱特(1923— )、路易斯·弗勒(1916—2001)等后来被认可的重量级摄影家,都着迷于街头摄影。而街头摄影成为一种主要的摄影样式,到了美国摄影家加里·维诺格兰特(GarryWinogrand,1928—1984)的出现,可谓臻至出神入化的境地。身材高大的维诺格兰特整日游走于纽约街头,以独到的眼光与灵活多变的视角观察街头生活。他一机在手,犹如神助,为都市生活者找回许多他们生活其间却从没注意过的都市奥秘。这些奥秘体现为一些将都市生活的某种荒谬感和盘托出的瞬间。
加里·维诺格兰特作品
而维诺格兰特的同时代人李·弗里德兰德(1934— ),不仅表达了独具特色的都市风景影像,进而将自己也织入这片风景之中,展开一场关于都市与人、都市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影像诘问。投在都市水泥地上的自己的身影、被商店展览橱窗反射出来的自己、吸附在行人身上的自己的影子,被电灯遮住的自己的头部、斑痕点点的镜子中的自己的面孔、挤进行人身体之间的自己的影子……都市成为一面大镜子,到处反射出摄影家的存在。弗里德兰德以自拍摄影的方式将自己与都市、街头生活和美国社会联系了起来。如此一来,自拍摄影就摆脱了只与摄影家个人发生关系的单薄与单调,而具有了丰富的社会内容。而他的这种实践和努力,也提升了作为表现形式的自拍摄影的艺术地位。
(本文为节选,全文请点击页面左下角“阅读原文”转至瑞象馆官网阅读。)
下期预告
《看见记忆——摄影与记忆》
作者:顾铮
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
图书企划:郑幼幼工作室
出版时间:2016年1月
ISBN:978-7-5514-1097-7
(本文著作权属于原作者和【瑞象馆】所有,或经原作者授权【瑞象馆】使用。本文允许引用、转载,但使用时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文章来自瑞象视点www.rayartcenter.org)